ISSN 1006-298X      CN 32-1425/R

导航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洪伊, 张媛媛, 李真, 黄湘华
2023, 32 (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2.012
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浆细胞疾病,常造成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近年来,AL型淀粉样变性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的进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AL型淀粉样变性纤维丝结构特点及心脏和肾脏受损的病理机制。此外,AL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方法也有所突破,对改进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AL型淀粉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生物样本库及样本管理规范简介
尹茹, 唐蓉, 郑春霞
2023, 32 (4): 348-35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1
本文拟简介人类样本库基础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国家标准—《人类生物样本库管理规范》(GB/T 39766-2021)、《人类生物样本管理规范》(GB/T 39767-2021)、《人类生物样本库基础术语》(GB/T 40364-2021)以及《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GB/T 39768-2021),系统阐述组织架构、人员管理、环境设施、试剂耗材、信息系统及样本管理等内容,以期强化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和运行,从而为下游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样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栗小茹, 李世军
2023, 32 (4): 383-38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8
脓毒症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早期不易识别,病死率高,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因素参与,临床表型、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均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确切有效干预手段。本文就SAAKI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300/CBP在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
王艳哲, 吴明, 叶朝阳
2022, 31 (5): 461-46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5.013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常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高度同源的腺病毒E1A 相关的300 kD 蛋白(p300)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结合蛋白(CBP)组成的p300/CBP 家族是HATs家族主要成员之一。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p300/CBP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旨在对肾脏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的研究进展
杨雪, 曾彩虹
2022, 31 (4): 368-37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4.015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B9)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分子伴侣蛋白,参与调控真核生物的多种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调控内质网应激,协助蛋白质的翻译、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维持细胞稳态等。本文就DNAJB9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肿瘤、纤维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未来进一步探讨DNAJB9的作用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通路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小月, 王伟铭
2023, 32 (2): 163-16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2.01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DN是代谢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性损伤疾病,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等因素有关。环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通路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作为一种内质网激活蛋白,经历dsDNA的感知[环状GMP-AMP合酶(cGAS)]、胞内信号转导[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和免疫应答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核因子κB(NF-κB)],参与天然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cGAS-STING通路在感染、炎症及肿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DN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cGAS-STING 信号通路在DN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录后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调控与糖尿病肾病
赵婷婷, 刘志红
2023, 32 (5): 466-471.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14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是真核细胞mRNA成熟过程中,由于不同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的选择导致一个基因产生多个3'UTR 序列长度不同的转录异构体,其中premRNA序列中的顺式调控元件、对应的反式作用因子,例如细胞核中多种酶和蛋白因子等共同参与APA调控。研究发现,APA机制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进程,主要通过改变3'UTR 序列长度影响对应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作用,进而调节mRNA定位、稳定性、翻译效率及蛋白的定位等。本文将系统阐述转录后APA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并结合新近研究进展,探讨APA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急性磷酸盐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韩翠, 涂远茂, 王晶晶, 程震, 梁少姗, 刘志红
2023, 32 (1): 27-3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1.005
目的:探讨口服磷酸钠盐导致的急性磷酸盐肾病(AP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1月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行肾活检诊断为APN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共纳入APN患者9例,其中男性7例,肾活检时年龄601±91岁。患者均因需行结肠镜检查口服磷酸钠盐,服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均在正常范围,1例无高危因素,其余8例存在2~4种高危因素(中位3种)。诊断急性肾损伤(AKI)时,SCr为25724±6365 μmol/L;除1例血磷升高,余患者血钙、血磷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尿检无红细胞,仅2例出现少量蛋白尿。肾活检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和间质中均观察到多处偏振光无折光性的嗜碱性钙盐沉积(全片共25~58处)。6例患者接受泼尼松(15~30 mg/d)治疗。中位随访14月,7例患者肾功能改善,但SCr均未恢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SCr为17592±4505 μmol/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3633±1283 mL/(min·173m2)。
结论:口服磷酸钠盐导致的APN通常起病较为隐匿,肾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慎用磷酸盐洗肠液,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以提早识别和处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CL2/CCR2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余霞霞, 沈娱汀, 岳昌武, 陈丽华
2022, 31 (5): 456-46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5.012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类肾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恶化或不可逆损伤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及其受体CCR2参与CKD的发生发展,靶向CCL2/CCR2信号通路已逐渐成为CKD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CCL2/CCR2信号通路在CKD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CKD的发病机制,为以CCL2/CCR2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心肾保护作用和机制
杨柳, 谢红浪
2022, 31 (4): 373-378.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4.016
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肠促胰素类药物不仅有效控制血糖,还有显著的多器官保护作用。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的肾脏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利尿、促进尿钠排泄、减轻足细胞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体重和血压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肠促胰素类药物可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GLP1RA尤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肾脏和心脏终点事件,在指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本文将综合最新研究进展,总结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心肾保护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陈佩玲, 杨柳, 安玉, 章海涛
2022, 31 (4): 357-36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4.013
除了降糖作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还有利尿利钠、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心血管保护作用。近年来,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证实,此类药物除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还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心力衰竭住院、心血管和总体死亡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邱丹丹, 蒋松
2022, 31 (3): 256-26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3.011
近10年来,通过单细胞RNA测序获取单个细胞基因表达谱、鉴定细胞类型和功能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细胞在不同组织内的空间位置信息对于进一步鉴定细胞类型,明确细胞功能变化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探索组织内环境改变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空间转录组技术应运而生,且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将对常见的空间转录组技术、与其他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及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果糖相关瓦氏效应介导肾脏损伤的机制
惠迪, 谢红浪
2023, 32 (3): 260-26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3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有效的诊治措施,以降低CKD的发病率并减缓其进展。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对CKD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显著改善CKD患者的远期预后,但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探究其内在机制可为延缓CKD进展提供新的靶点策略。本文拟讨论果糖代谢相关的瓦氏效应介导CKD的损伤机制,并探究SGLT2i对瓦氏效应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肾脏发育及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蒋含路, 戴春笋
2023, 32 (1): 64-68.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1.014
近年来,单细胞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肾脏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研究者通过分析单细胞水平产生的数据,能够发现新的细胞类型、精确了解细胞状态及其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分析不同类型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判病变的进展状态。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总结分析了当前常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的种类和各自的优缺点;进而阐述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在揭示肾脏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应用和主要发现;最后,我们对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诊疗新进展
成水芹, 俞雨生
2022, 31 (3): 281-28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3.016
导管出口处感染(ESI)是腹膜透析(PD)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出现腹膜炎和拔除PD导管的主要危险因素。PD导管ES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预防是保证长期PD的关键。一旦患者出现导管ESI,需尽早去除相关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拔除或更换导管。本文拟就PD导管ESI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柳晶, 王金泉
2022, 31 (5): 470-47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5.015
糖尿病肾病(D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上DKD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近年来,胰促肠素等相关药物在许多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肾脏保护作用。治疗肾性贫血的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也能通过改善肾小管间质缺氧发挥DKD的肾脏保护作用。此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动剂、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等一些新型药物也可能具有潜在的DKD治疗效果。肾脏表观遗传调控在DKD肾损伤和肾功能恶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组蛋白修饰抑制剂等具有表观调控作用的分子药物未来也有可能成为DKD干预治疗的新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肾小球滤过率公式在中国慢性肾脏病儿童中的应用
陈楷柠, 杜悦
2023, 32 (2): 107-11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2.002
目的:将国外学者提出的9种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公式与Tang等提出的2个中国儿童GFR评估公式进行对比,选择出适合慢性肾脏病(CKD)儿童的GFR评估公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21-12-3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住院的CKD患儿资料。以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得的GFR(iGFR)为金标准,比较各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iGFR之间的偏差、精确度、准确度;比较各公式对CKD评估的准确性。
结果:纳入CKD患儿949例,其中男性547例(58%)。男性和女性患儿中,不论青春期前后,均以Tang提出的中国儿童GFR评估公式2的准确度最高。男性患儿中,CKD 1期公式1准确性最高,CKD 2~4期公式2准确性最高,CKD 5期C-B公式准确性最高。在女性患儿中,CKD 1期公式1准确率最高,CKD 2~3期公式2准确性最高,CKD 4期C-G公式及Filler公式准确性较高,CKD 5期CKDEPICysC公式准确性最高;以iGFR<60 mL/(min·1.73m2)为 CKD诊断标准,公式2诊断CKD的准确性最高。
结论:推荐Tang提出的中国儿童GFR评估公式2作为中国CKD儿童评估GFR的首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组学在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与进展
宋佳倩, 周阳, 徐玲玲, 杨俊伟
2023, 32 (6): 558-56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6.012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与心血管等不良事件风险密切相关。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早期识别CKD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防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代谢组学是一种无创、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代谢物的丰度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来阐述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示,随着肾功能的恶化,CKD患者的代谢组学会出现显著差异;多种代谢物与患者肾功能恶化、恶性心血管事件甚至全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在CKD领域,代谢组学已成功应用于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评估及探寻CKD及其并发症风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此外,代谢组学的应用拓展了对CKD进程及其并发症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加深了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CKD相互作用的理解。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CKD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以期为CKD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gA肾病靶向治疗新进展
王畅, 王睿智, 伍刚
2022, 31 (3): 271-276.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3.014
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病因不清,导致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IgAN的复杂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也推动了靶向治疗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IgAN可能的靶向治疗方法,包括靶向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靶向B淋巴细胞信号转导、靶向补体系统、靶向雷帕霉素复合物1诱导细胞自噬、靶向内皮素1相关受体、靶向降解半乳糖缺陷型IgA1,以期为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肾脏病理分析系统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
梁冬梅, 雷群娟, 刘许蒙等
2023, 32 (3): 201-206.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01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肾脏病理分析系统(ARPS)在原发性膜性肾病(PMN)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诊断为PMN的患者。评估ARPS对肾小球病变类型[球性硬化(GS);节段硬化(SS);非上述病变肾小球(NOA)]及三种固有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的识别效果,并分析基于ARPS的肾小球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123例PMN患者,男性80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47.1±14.0岁。ARPS对NOA、GS和SS识别F1分数分别为0.967、0.811和0.545,肾小球三种固有细胞的F1分数均>0.950。尿蛋白未缓解患者肾小球面积大于缓解患者,足细胞平均数、密度和比值均低于缓解患者。足细胞平均数和密度较高的患者肾脏缓解率高于足细胞平均数和密度较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PLA2R)阳性和足细胞平均数是尿蛋白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ARPS对PMN患者肾小球病变和固有细胞类型识别效果较好,基于ARPS的肾小球特征与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