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298X      CN 32-1425/R

导航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铁死亡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周桃桃, 郭兆安
2021, 30 (4): 362-36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1.04.013
急性肾损伤(AKI)起病急骤,目前缺少动态监测肾脏损伤演变的早期、敏感指标。在各类AKI模型中均有铁死亡过程,参与铁死亡的特定蛋白、基因将有望成为AKI发生发展的预测因子。铁死亡的发生与铁、氨基酸、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通过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等病理过程参与AKI的发展。研究证实多种靶向作用于铁死亡的药物对AKI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本文就铁死亡参与AKI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干预铁死亡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殊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研究
彭嘉惠, 张昌明, 刘志红
2021, 30 (5): 451-458. DOI: 10.3969/j.jssn.1006-298X2021.5.0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理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已相继发现30余种与SLE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并据此提出“单基因狼疮”概念。本文将针对这些基因,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基因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领域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洪伊, 张媛媛, 李真, 黄湘华
2023, 32 (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2.012
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浆细胞疾病,常造成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近年来,AL型淀粉样变性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的进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AL型淀粉样变性纤维丝结构特点及心脏和肾脏受损的病理机制。此外,AL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方法也有所突破,对改进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AL型淀粉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肾脏纤维化中的新角色----血管周细胞
钟永忠|谌达程|曾彩虹
2015, 24 (4): 360-364.

【摘要】 肾脏的周细胞是一种与内皮细胞紧密联系,具有广泛分支的能产生胶原的细胞。正常生理状态下参与维持微血管稳定。周细胞在肾脏受到持续损伤后,从微血管中剥离并转分化成致疤痕的肌成纤维细胞。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能阻止管周毛细血管稀疏化,改善肾纤维化。在正常肾脏中周细胞还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后产生EPO能力下降。最近关于肾脏周细胞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周细胞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肾脏纤维化发生的机制。针对周细胞的治疗有望成为延缓CKD患者进展的新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斑马鱼模型研究进展
朱妍, 秦卫松
2021, 30 (1): 59-63.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1.01.013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病因复杂,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动物模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疾病进程和研发药物。新兴的脊椎动物模型斑马鱼,具有其他动物模型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人类疾病研究。目前使用的糖尿病斑马鱼模型主要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基因修饰性模型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生物样本库及样本管理规范简介
尹茹, 唐蓉, 郑春霞
2023, 32 (4): 348-35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1
本文拟简介人类样本库基础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国家标准—《人类生物样本库管理规范》(GB/T 39766-2021)、《人类生物样本管理规范》(GB/T 39767-2021)、《人类生物样本库基础术语》(GB/T 40364-2021)以及《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GB/T 39768-2021),系统阐述组织架构、人员管理、环境设施、试剂耗材、信息系统及样本管理等内容,以期强化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和运行,从而为下游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样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栗小茹, 李世军
2023, 32 (4): 383-38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8
脓毒症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早期不易识别,病死率高,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因素参与,临床表型、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均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确切有效干预手段。本文就SAAKI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轻链近端肾小管病
杨茜,高二志,谢红浪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
焦咏宜, 张晓良
2022, 31 (1): 73-7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1.015
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CKD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血管钙化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和进展评估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近些年,人们对于血管钙化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将对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MGP)、骨钙素(OC)、焦磷酸盐(PPi)、骨保护素(OPG)、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Klotho蛋白、钙蛋白颗粒(CPP)、骨硬化蛋白、 Dickkopf1(Dkk1)等血管钙化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行阐述,为CKD血管钙化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300/CBP在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
王艳哲, 吴明, 叶朝阳
2022, 31 (5): 461-46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5.013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常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高度同源的腺病毒E1A 相关的300 kD 蛋白(p300)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结合蛋白(CBP)组成的p300/CBP 家族是HATs家族主要成员之一。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p300/CBP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旨在对肾脏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滋养血管在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陈沁兰, 许冬梅, 孔祥雷
2022, 31 (1): 90-9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1.018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静脉流出道狭窄是导致AVF失功最常见的原因,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新生内膜增生(NIH)。目前NIH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滋养血管位于血管壁的中外层,是由微小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可为血管壁供氧及补充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本综述重点阐述滋养血管参与NIH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旨在为AVF失功寻求新的理论解释,为其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与膜性肾病
张昌明,刘志红
2018, 27 (3): 255-259.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18.03.013

膜性肾性(MN)表现为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是继磷脂酶A2受体(PLA2R)之后发现的导致MN的又一个足细胞抗原。THSD7A及其抗体的发现使人们对MN有了新的认识。血清THSD7A抗体可与足细胞THSD7A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导致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的发生。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PLA2R抗体类似,THSD7A抗体可用于指导MN的诊断、预后判断和病情监测。与PLA2R不同的是,THSD7A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肾小球足细胞均高度表达,故可利用小鼠模型研究THSD7A相关性MN的发病机制。本文就THSD7A在MN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机制和疗效
闵敏, 张炯, 王金泉
2021, 30 (6): 575-58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1.06.016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肾小球疾病,足细胞损伤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特发性FSGS的足细胞损伤致病机制仍不详,除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外,目前缺乏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法,易复发,部分患者总体预后差。已有多个文献报道利妥昔单抗在特发性FSGS中有效。作为一种B细胞耗竭剂,利妥昔单抗如何在特发性FSGS患者发挥作用,其免疫学药效和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仍在研究和观察中。本文将从利妥昔单抗的药物特点出发,复习近年来主要的临床研究和足细胞损伤治疗领域的主要相关研究报道,就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FSGS的免疫机制和足细胞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酸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许书添,李世军
2018, 27 (1): 79-83.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18.01.018

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LA)由体内乳酸和氢离子蓄积所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低灌注或脓毒症患者一旦合并LA,则死亡率增加近3倍;乳酸越高,预后越差。高乳酸血症通常源于组织缺氧,但也可由其他机制产生。控制诱因是治疗LA唯一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综述LA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监测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的研究进展
杨雪, 曾彩虹
2022, 31 (4): 368-37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4.015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B9)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分子伴侣蛋白,参与调控真核生物的多种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调控内质网应激,协助蛋白质的翻译、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维持细胞稳态等。本文就DNAJB9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肿瘤、纤维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未来进一步探讨DNAJB9的作用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通路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小月, 王伟铭
2023, 32 (2): 163-16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2.01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DN是代谢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性损伤疾病,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等因素有关。环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通路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作为一种内质网激活蛋白,经历dsDNA的感知[环状GMP-AMP合酶(cGAS)]、胞内信号转导[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和免疫应答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核因子κB(NF-κB)],参与天然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cGAS-STING通路在感染、炎症及肿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DN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cGAS-STING 信号通路在DN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录后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调控与糖尿病肾病
赵婷婷, 刘志红
2023, 32 (5): 466-471.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14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是真核细胞mRNA成熟过程中,由于不同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的选择导致一个基因产生多个3'UTR 序列长度不同的转录异构体,其中premRNA序列中的顺式调控元件、对应的反式作用因子,例如细胞核中多种酶和蛋白因子等共同参与APA调控。研究发现,APA机制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进程,主要通过改变3'UTR 序列长度影响对应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作用,进而调节mRNA定位、稳定性、翻译效率及蛋白的定位等。本文将系统阐述转录后APA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并结合新近研究进展,探讨APA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