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298X      CN 32-1425/R

导航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人类生物样本库及样本管理规范简介
尹茹, 唐蓉, 郑春霞
2023, 32 (4): 348-35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1
本文拟简介人类样本库基础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国家标准—《人类生物样本库管理规范》(GB/T 39766-2021)、《人类生物样本管理规范》(GB/T 39767-2021)、《人类生物样本库基础术语》(GB/T 40364-2021)以及《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GB/T 39768-2021),系统阐述组织架构、人员管理、环境设施、试剂耗材、信息系统及样本管理等内容,以期强化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和运行,从而为下游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样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栗小茹, 李世军
2023, 32 (4): 383-38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8
脓毒症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早期不易识别,病死率高,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因素参与,临床表型、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均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确切有效干预手段。本文就SAAKI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录后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调控与糖尿病肾病
赵婷婷, 刘志红
2023, 32 (5): 466-471.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14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是真核细胞mRNA成熟过程中,由于不同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的选择导致一个基因产生多个3'UTR 序列长度不同的转录异构体,其中premRNA序列中的顺式调控元件、对应的反式作用因子,例如细胞核中多种酶和蛋白因子等共同参与APA调控。研究发现,APA机制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进程,主要通过改变3'UTR 序列长度影响对应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作用,进而调节mRNA定位、稳定性、翻译效率及蛋白的定位等。本文将系统阐述转录后APA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并结合新近研究进展,探讨APA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果糖相关瓦氏效应介导肾脏损伤的机制
惠迪, 谢红浪
2023, 32 (3): 260-264.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3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有效的诊治措施,以降低CKD的发病率并减缓其进展。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对CKD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显著改善CKD患者的远期预后,但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探究其内在机制可为延缓CKD进展提供新的靶点策略。本文拟讨论果糖代谢相关的瓦氏效应介导CKD的损伤机制,并探究SGLT2i对瓦氏效应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组学在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与进展
宋佳倩, 周阳, 徐玲玲, 杨俊伟
2023, 32 (6): 558-562.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6.012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与心血管等不良事件风险密切相关。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早期识别CKD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防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代谢组学是一种无创、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代谢物的丰度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来阐述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示,随着肾功能的恶化,CKD患者的代谢组学会出现显著差异;多种代谢物与患者肾功能恶化、恶性心血管事件甚至全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在CKD领域,代谢组学已成功应用于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评估及探寻CKD及其并发症风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此外,代谢组学的应用拓展了对CKD进程及其并发症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加深了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CKD相互作用的理解。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CKD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以期为CKD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肾脏病理分析系统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
梁冬梅, 雷群娟, 刘许蒙等
2023, 32 (3): 201-206.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01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肾脏病理分析系统(ARPS)在原发性膜性肾病(PMN)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诊断为PMN的患者。评估ARPS对肾小球病变类型[球性硬化(GS);节段硬化(SS);非上述病变肾小球(NOA)]及三种固有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的识别效果,并分析基于ARPS的肾小球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123例PMN患者,男性80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47.1±14.0岁。ARPS对NOA、GS和SS识别F1分数分别为0.967、0.811和0.545,肾小球三种固有细胞的F1分数均>0.950。尿蛋白未缓解患者肾小球面积大于缓解患者,足细胞平均数、密度和比值均低于缓解患者。足细胞平均数和密度较高的患者肾脏缓解率高于足细胞平均数和密度较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PLA2R)阳性和足细胞平均数是尿蛋白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ARPS对PMN患者肾小球病变和固有细胞类型识别效果较好,基于ARPS的肾小球特征与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羽, 黄湘华
2023, 32 (3): 249-253.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身抗原和组织并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其在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训练免疫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蒋慧敏, 陈麒麟, 李秋
2023, 32 (4): 373-37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4.016
固有免疫细胞在二次刺激后对相同或不同刺激物表现出增强的免疫应答的过程被称为训练免疫。训练免疫是固有免疫细胞长期适应导致代谢和表观遗传重编程介导的,主要表现为二次刺激时细胞因子显著增多。训练免疫对宿主防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不适当的训练免疫诱导也可能导致有害影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慢性肾脏病或透析患者中,训练免疫可能导致疾病进展或持续炎性反应的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关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吴晓枫, 刘东伟, 刘章锁等
2023, 32 (3): 276-28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6
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在我国越来越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住院率也越来越高。DKA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剂量不足,并且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释放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由于DKA患者的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体液大量丢失,其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较高。AKI在短时间内可进展为急性肾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旨在探讨DKA相关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在糖尿病患者发生DKA时如何及时预防或扭转AKI。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液透析中的血液相容性
黄力, 葛永纯
2023, 32 (5): 481-486.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17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相容性的一种,是血液对外源性物质或材料产生合乎要求的反应,用于评价生物材料与血液接触产生预期的临床效应,且不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包括其促血栓形成、引起补体激活、白细胞活化、炎症因子释放的能力。提高血液相容性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主要措施包括选择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膜、个体化抗凝、减少体外循环机械应力、减少气血接触和上机前充分预冲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线粒体病
梁少姗, 张炯, 曾彩虹
2023, 32 (5): 492-49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19
青年女性患者,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肾脏损害表现为少至中等量尿蛋白,尿隐血基本阴性,血清肌酐正常,高尿酸血症,血压正常,无贫血。肾外表现身材矮小、糖尿病、高频听力下降及预激综合征,母亲身高150 cm。肾活检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小球多处足细胞、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线粒体形态异常。基因检测分析到线粒体MT-TL1基因m.3243A>G突变,母系遗传。最终诊断为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线粒体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视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镁的变化
贾凤玉
2023, 32 (3): 281-28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7
镁是机体具有重要生理、生化作用的离子,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HD)患者的血镁受到残余肾功能、透析清除率、药物和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高镁血症常见但很少伴随临床症状,低镁血症与HD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心律失常、肌肉痉挛以及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相关。轻度的高镁血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D患者的甲状旁腺素水平、血管钙化和骨健康。质子泵抑制剂、大剂量袢利尿剂和营养不良可降低血镁浓度,使用较高镁浓度的透析液予以补充安全简便。镁与HD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后有关,虽然目前尚不清楚镁与透析患者临床结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略高于生理水平的镁似乎更能使患者获益。故有必要对HD患者的镁代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是否存在最佳的血镁范围,使患者的骨健康、心血管结局和生存率得到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G6PD基因变异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分析
金英, 罗晓鑫, 梁丹丹等
2023, 32 (3): 207-213.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02
目的:分析3例携带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变异的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讨论G6PD基因变异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检测LN患者的G6PD基因变异,Sanger测序检测亲属G6PD基因变异情况。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比值法测定G6PD酶活性。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CBA)检测其中2例患者的炎症状态特征。
结果:3例患者均曾有血三系减低,Coombs试验均阴性,红细胞碎片均阳性,G6PD酶活性均缺乏。2例男性患者为G6PD c.G1466T(p.R489L)半合子变异,均遗传自母亲;1例女性患者为G6PD c.G1466T(p.R489L)及c.G1478A(p.R493H)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双方。qPCR及CBA检测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2例患者血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1、IFI44L、OAS1与MX2表达明显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明显升高,提示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
结论:合并G6PD基因变异的LN患者常以贫血为首发或突出临床表现,伴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的临床意义
张志宏, 娄丽璇, 余乐, 成水芹, 周婷婷, 俞雨生
2023, 32 (5): 431-436.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06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患者血清肌酐(SCr)与胱抑素C(CysC)比值(SCr/CysC)与体成分、心血管塑型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9月于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随访且PD时间≥1年患者104例。晨起空腹排空透析液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液常规与生化,生物电阻抗测量人体成分。经胸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螺旋CT检测并计算冠脉钙化评分(CACS)。腹部侧位X线片计算腹主动脉钙化Kauppila积分(AACS)。计算SCr/CysC,并与体成分、心血管塑型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纳入对象继续随访2年,以发生复合事件(死亡或技术失败或再住院)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04例PD患者年龄46.7±12.2岁,其中男性51例(49%),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 87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 17例,透析龄49.3±25.2月,总尿素清除指数(Kt/V) 1.85±0.71,SCr/CysC比值0.86±0.23。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SCr/CysC与体质量指数(BMI)、上臂肌围、骨骼肌质量指数(SMI)、细胞内液/总体液比值(ICW/TBW)、残肾功能(rGFR)、标准化蛋白质分解率(nPCR)、校正总体肌酐清除率(Ccr)、LVM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细胞外液/总体液比值(ECW/TBW)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但与LVMI、临床意义钙化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继续随访2年,发生复合事件43例(41.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臂肌围(OR=0.969,95%CI 0.944~0.995)、LVMI (OR=1.067,95%CI 1.035~1.100)和SCr/CysC(OR=0.116,95%CI 0.031~0.432)是发生复合事件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PD患者SCr/CysC与体成分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SCr/CysC降低是PD患者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lport综合征的药物研发进展
伍琳琳, 刘栋, 董宁宁等
2023, 32 (3): 270-27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5
Alport综合征(AS)是一种以肾脏、眼部及听力受损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胶原病,可导致患者早期进入终末期肾病(ESKD),已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目前,AS尚无根治手段,但是治疗AS的药物研发在加速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AS的国内外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进展,希望为AS的药物研发及治疗提供策略和思路,使AS患者及其家庭获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施雯, 刘玉秋, 张留平等
2023, 32 (3): 220-22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04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瘙痒症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抽取24个血液净化中心,调查其所有MHD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瘙痒相关因素。
结果:纳入MHD患者3 819例,瘙痒症患病率为2755%,中度至极重度瘙痒的患病率为18.02%,瘙痒症中位病程为1200月。在瘙痒症患者中,偶尔、轻微搔抓者比例最高,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抓痕,常规药物治疗有效率为42.21%。年龄≥45岁、体表面积增加、舒张压降低、吸烟、饮酒、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史、使用华法林、存在肌无力、骨痛、转移性钙化和骨质疏松的症状、血清钙和血清磷水平升高可增加MHD患者瘙痒症的患病风险。
结论:MHD患者皮肤瘙痒程度较轻,但治疗有效率低。肾科医生应重视透析患者的瘙痒症,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合并症、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相关情况及时干预,以缓解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难治性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任贵生, 郭锦洲, 陈文萃, 赵亮, 徐维玮, 张洋洋, 黄湘华
2023, 32 (5): 401-405.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5.001
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液学缓解、肾脏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
结果:共纳入5例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年龄为51(50,57)岁,病程58(23,59)月。轻链沉积病(LCDD)2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2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小球病1例。在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2例基线血差值轻链>50 mg/L的患者中有1例实现血液学完全缓解,1例达到部分缓解,而3例血差值轻链20~50 mg/L的患者中有2例降至<10 mg/L。中位随访10(9,12)月,5例患者均存活,2例获得肾脏缓解。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寒战、咽喉不适,均为1级,无患者因输注反应中断治疗。此外,1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的低热,1例出现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均可迅速恢复。
结论:对于复发难治性MGRS患者,达雷妥尤单抗的血液学缓解率高,安全性好,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肾脏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辅酶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变异特征
安玉, 张昌明, 梁丹丹, 高二志, 倪雪峰, 程东瑞, 左科, 刘志红
2023, 32 (6): 521-527.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6.004
目的:探讨辅酶Q8B(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基因检测诊断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共纳入9例携带COQ8B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其中2例纯合突变,7例复合杂合突变,所有患者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基因分析检测到COQ8B基因的7个突变(NM_024876 c.748G>C、c.737G>A、c.1093C>G、c.532C>T、c.449G>A、c.1468C>T、c.1465C>T),其中c.737G>A错义突变为本组患者的热点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多局限于肾脏,7例患者以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起病,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中位起病年龄17岁。5例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ESKD中位年龄19岁。5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肾髓质钙化。6例行肾活检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下可见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异常。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反应。有2例患者采用辅酶Q10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治疗开始时机较晚有关。
结论:COQ8B基因缺陷相关肾病以青少年期起病的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肾脏病理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主。肾髓质钙化和电镜下线粒体异常可作为此类患者行基因检测的临床线索。早期基因诊断并及时补充辅酶Q10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昼夜节律紊乱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卢春宇, 成水芹, 王金泉
2023, 32 (3): 265-269.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14
昼夜节律紊乱可增加包括慢性肾脏病(CKD)、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尽管CKD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CKD仍然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原因,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作为外周生物钟系统主要器官之一,肾脏参与调控机体昼夜节律的形成。本文综述昼夜节律紊乱和CKD之间的联系及相关的干预措施(如生物钟疗法),为CK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