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6-298X      CN 32-1425/R

导航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轻链近端肾小管病
杨茜,高二志,谢红浪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栓调节蛋白、炎症因子及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赵俊丽,朱君君,邵霞,等
2018, 27 (1): 24-28. DOI: 10.3969/cndt.j.issn.1006-298X.2018.01.00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栓调节蛋白(Tm)和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
方法:选择透析龄≥3月的MHD患者108例,采用超声检测cIMT,ELISA法检测血浆Tm、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Tm、炎症因子及临床指标对cIMT的影响。随访12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 MHD 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IMT、Tm对预测CVD的价值。
结果:108例MHD患者中,83例(769%)存在cIMT增厚;与无cIMT增厚患者相比,重度cIMT增厚患者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2043±322) mg/L vs (792±539) mg/L,P<001],C反应蛋白(CRP)、IL1β、IL6、TNFα水平较高,收缩压、年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轻度cIMT 增厚患者相比,重度cIMT 增厚患者血浆Tm、CRP、IL6水平较高(P<005);收缩压、年龄、IL1β、TNFα等无统计学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m水平与IL1β、IL6、TNFα、CRP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IMT 与Tm呈独立正相关(β=0620,t=5858,P<0001)。随访12月,发生CVD 51例次,因CVD死亡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MT增厚和Tm水平升高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7639,OR=136,95%CI 1467~9258,P=0019; Wald值=8963,OR=104,95%CI  2272~5009,P=003)。ROC曲线显示,cIMT 预测CV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 0794~0939,P=0001),临界值为196 mm;Tm预测CVD的AUC为0763(95%CI 0664~0862,P=0003),临界值18635 mg/L。
结论:cIMT增厚与Tm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共同促进了cIMT增厚。cIMT与Tm可能对MHD患者发生CVD具有预测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肾脏纤维化中的新角色----血管周细胞
钟永忠|谌达程|曾彩虹
2015, 24 (4): 360-364.

【摘要】 肾脏的周细胞是一种与内皮细胞紧密联系,具有广泛分支的能产生胶原的细胞。正常生理状态下参与维持微血管稳定。周细胞在肾脏受到持续损伤后,从微血管中剥离并转分化成致疤痕的肌成纤维细胞。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能阻止管周毛细血管稀疏化,改善肾纤维化。在正常肾脏中周细胞还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后产生EPO能力下降。最近关于肾脏周细胞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周细胞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肾脏纤维化发生的机制。针对周细胞的治疗有望成为延缓CKD患者进展的新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肾移植术后的高钙血症
张喆,刘志红
2017, 26 (1): 85-89. DOI: 10.3969/cndt.j.issn.1006-298X.2017.01.019

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不仅出现血钙、血磷水平变化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还将引发骨代谢异常和血管及软组织钙化,称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肾移植术后,大部分受者CKDMBD的症状得到极大改善,但部分受者会出现高钙血症。高钙血症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肾移植术后1年内高钙血症发生率为15%~30%,1年后发生率为5%~10%。影响因素包括术前透析时间和术后持续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随着肾功能的恢复,部分受者术后早期的高钙血症可自行缓解。持续严重的高钙血症可能加重异位钙化,增加肾脏损害、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故需要积极寻找原因,并予治疗和纠正,这对提高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补体与急性肾损伤
任贵生,陈文萃,黄湘华
2018, 27 (5): 468-471.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18.05.015

多种因素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而补体的活化在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急性肾损伤时,补体系统可通过经典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被激活,其中旁路途径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膜攻击复合物发挥溶解细胞的效应,与C3a、C5a等下游分子一起损伤肾脏。补体调节蛋白可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活化,其功能受损会导致一系列肾脏疾病或加重肾脏损伤。本文对补体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针对急性肾损伤的特异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血管保护外鞘预防移植肾动脉扭折的疗效
周政, 惠宇, 胡林昆等
2023, 32 (3): 226-23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3.03.005
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中,采用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包裹动脉预防移植肾动脉扭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行肾移植286例,其中8例移植肾摆放于髂窝后出现动脉扭折,存在影响移植肾血供风险,术中遂采用ePTFE人工血管作为外鞘包裹移植肾动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这些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评估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3.1±8.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右侧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内动脉端端吻合,并放置于右侧髂窝,供肾均为单支动脉。移植肾放置于右髂窝后,动脉扭折明显,其中2例术中出现移植肾张力减弱,色泽变暗,余6例术中未发现色泽张力变差。8例患者术中均采用ePTFE人工血管作为外鞘包裹移植肾动脉后放置髂窝,移植肾色泽张力始终良好。术后第1天移植肾超声示主肾动脉平均流速为146.7±10.4 cm/s,平均阻力指数为0.68±0.06。8例患者中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第5天尿量逐渐增多,2周时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动脉血栓或感染等,移植肾超声造影和MR评估移植肾血管走行未见异常。术后第3月超声下平均主肾动脉流速及阻力指数分别为151.3±7.8 cm/s和0.67±0.07,与术后第1天超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至2023年1月,8例患者移植肾均存活,无移植肾动脉狭窄、感染及移植肾区不适等。
结论:肾移植手术中遇到动脉扭折影响移植肾血供时,ePTFE人工血管保护外鞘可有效纠正血管走行,改善移植肾血供,减少移植肾动脉狭窄可能,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斑马鱼模型研究进展
朱妍, 秦卫松
2021, 30 (1): 59-63.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1.01.013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病因复杂,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动物模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疾病进程和研发药物。新兴的脊椎动物模型斑马鱼,具有其他动物模型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人类疾病研究。目前使用的糖尿病斑马鱼模型主要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基因修饰性模型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尿毒症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任红旗|龚德华
2015, 24 (2): 181-185.

摘 要: 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力量以及功能降低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综合征。年龄与肌少症密切相关,然而,慢性肾脏病尤其终末期肾病可患者疾病加速快肌肉的消耗,在慢性肾脏病中肌少症发病率发生率增加。导致尿毒症肌少症因素较多,主要与激素、免疫和肌细胞的改变,代谢性酸中毒,蛋白质摄入减少及运动减少等有关。由于尿毒症合并肌少症发病率发生率高,且死亡率高,因而,需要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环硅酸锆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高钾血症的疗效
董建华, 王绪臻, 范文静, 刘丰, 黄力, 李川, 吴边, 孔凌, 葛永纯
2022, 31 (1): 15-20.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22.01.003
目的:探讨环硅酸锆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高钾血症的疗效。
方法:本项前瞻性、单中心、临床观察研究,纳入MHD患者中筛选期内短透析间期透前血钾>55 mmol/L者,进行患者教育和饮食管理。治疗剂量调整期(4周),环硅酸锆钠初始治疗剂量为非透析日5 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 g/d,治疗目标为透前血钾达到并维持在40~50 mmol/L。治疗观察期(8周)保持药物剂量稳定。主要观察终点为治疗观察期间4次透前血钾至少3次维持在40~50 mmol/L的患者比例,次要观察终点为治疗后透析前血钾水平,以及透析前后血钾浓度差。
结果:90例(292%)MHD患者符合慢性高钾血症,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542±128岁,中位透析龄117(74,171)月,基线透析前血钾614±057 mmol/L。在治疗观察期间,17例(68%)患者短透析间期4次透析前血钾中至少有3次血钾维持在40~50 mmol/L,透析前血钾较基线显著下降,维持在475±036 mmol/L,透析前后血钾浓度差明显低于基线水平。环硅酸锆钠维持剂量为5g、10g和15g的患者分别为11例、13例和1例。3例患者在药物剂量调整期出现胃肠道反应。
结论:环硅酸锆钠可有效降低MHD患者短透析间期透析前血钾,可减轻透析前后血钾波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与膜性肾病
张昌明,刘志红
2018, 27 (3): 255-259. DOI: 10.3969/j.issn.1006-298X.2018.03.013

膜性肾性(MN)表现为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是继磷脂酶A2受体(PLA2R)之后发现的导致MN的又一个足细胞抗原。THSD7A及其抗体的发现使人们对MN有了新的认识。血清THSD7A抗体可与足细胞THSD7A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导致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的发生。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PLA2R抗体类似,THSD7A抗体可用于指导MN的诊断、预后判断和病情监测。与PLA2R不同的是,THSD7A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肾小球足细胞均高度表达,故可利用小鼠模型研究THSD7A相关性MN的发病机制。本文就THSD7A在MN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殊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研究
彭嘉惠, 张昌明, 刘志红
2021, 30 (5): 451-458. DOI: 10.3969/j.jssn.1006-298X2021.5.0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理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已相继发现30余种与SLE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并据此提出“单基因狼疮”概念。本文将针对这些基因,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基因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领域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在肾脏病理的应用前景
雷群娟, 曾彩虹
2021, 30 (5): 465-469. DOI: 10.3969/j.jssn.1006-298X2021.5.014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肾脏病理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已有多项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肾脏病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动脉等基本结构和病变的识别,预测肾脏病理分型(级)和患者预后等,从而实现自动化肾脏病理特征定量、病理分型(级)及预后判断。本文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病理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