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双重血浆置换疗法(DFPP)通过相对选择性清除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IgG)等大分子物质达到降低循环中IgG型致病抗体的目的。本文报道DFPP治疗后的一种现象:即致病抗体(本研究中主要包括抗GBM抗体和ANCA两种IgG型的自身抗体)浓度与IgG下降率存在较大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28例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20例确诊为抗肾小球基膜(GBM)肾炎的患者共48例接受DFPP治疗,其中男性24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1.1±14.6岁和35.4±12.1岁,平均治疗次数为2.6±0.9次,28例患者接受至少3次DFPP治疗,治疗剂量为1.5-2.0倍血浆量,使用滤器为一级滤器MPS07或EC50W,二级滤器EC20W。分别记录前3次治疗前后血清中和废液中抗体的浓度(酶标法)和球蛋白IgG的浓度,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及废液中致病抗体浓度(RU/ml)及球蛋白IgG浓度(g/L)的比值的变化。分别记录两种疾病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
结果:首次DFPP治疗致病抗体浓度下降率显著低于IgG(34.9±17.2% vs. 52.1±11.3%,p<0.01),其中GBM抗体及ANCA下降率无差异(37.4±19.4% vs. 34.0±16.0%,P>0.05)。治疗三次以上患者前三次致病抗体下降率(1:31.8±14.3%;2:36.5±18.5%;3:39.5±18.5%; P>0.05)无差异,各次IgG下降率亦无差异(1:50.3±11.1%;2:47.4±10.2%; 3:44.6±10.5%; P>0.05),但各次抗体下降率都显著低于IgG下降率。治疗后血清致病抗体/IgG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前(24.8±12.5 vs. 17.3±7.6,P<0.001),而废液中比值与治疗前血清比值相当(17.7±10.4 vs. 17.3±7.6,P<0.05)。前两次治疗后致病抗体的反弹率无明显差异(17.5±20.6% vs. 21.4±31.1%,P>0.05),IgG的反弹率亦无差别(60.6±39.6% vs. 48.9±24.4%,P>0.05),两次治疗后IgG反弹率都明显高于致病抗体反弹率(首次60.6±39.6% vs.17.5±20.6%;第二次48.9±24.4% vs. 21.4±31.1%,P<0.001)。抗GBM抗体相关性肾损害中抗体下降率低的患者血肌酐、抗GBM抗体滴度及少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体下降率好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0.004和0.022)。
结论:DFPP治疗后致病抗体浓度及IgG水平变化率存在明显差异,不管是下降率还是反弹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并非由于DFPP清除造成的,因为废液中抗体/IgG比值与治疗前血液比值相当。抗体下降率的差异可能与抗GBM抗体相关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与患者预后关系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