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重复肾活检肾组织病变的变化,分析其与治疗及疾病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91例接受两次肾活检IgAN患者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肾活检肾组织病理病变的变化结合临床和治疗反应进行分析。病理评分采用IgAN牛津分类标准。病理指标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性病变(M)、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E)、节段硬化或黏连性病变(S)、肾小管间质病变(T)、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毛细血管袢坏死性病变(N)。根据患者肾组织病理的病变特点分为:增生性病变组(伴E、C、N病变)和非增生性病变组;根据两次肾活检临床指标变化分为:病情好转组、病情平稳组和病情进展组。分别从病理和临床两个层面动态地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肾活检肾组织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病理分组:增生性病变组患者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病变组(77% VS 23.3%,P<0.01)。经免疫抑制治疗,第二次肾活检时患者增生性病变明显改善,肾小球N、E和C病变逆转比例分别达100%、85%和75.6%。但T病变持续进展,肾小球M、S病变无明显变化。临床分组:病情好转组患者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病情进展组(72.2% VS 39.3%,P<0.01)。第二次肾活检时,病情好转组的患者E、N病变消失,C病变明显改善(72.2% VS 16.7%,P<0.01),病情进展组的患者C、N病变无明显变化,并且C、N病变比例明显高于病情好转组(C: 57.1% VS 16.7%,P<0.01;N:25% VS 0%,P<0.01)。肾小球M病变比例随临床病情好转而下降,随病情进展呈增加趋势,第二次肾活检时病情进展组M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病情好转者(46.4% VS 13.9%,P<0.01)。无论患者临床病情好转还是进展,T病变均有加重而S病变则没有变化。结论:IgAN患者肾小球增生性病变(E、C、N)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大多数可以得到逆转或改善,同时伴随临床病情的好转。IgAN患者肾组织M病变和T病变与预后关系密切,S病变与预后无关。上述结果也为指导IgAN患者基于肾脏病变特点选择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